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

我看斗牛:-场墨西哥的“碧血黄沙”






十一月初访问了位于墨西哥中部的1500米高的Aguascalinentes城。这是我平生首次墨西哥之旅。这座城市的西班牙文为“温泉”之意。因为手头也没有中文版的墨西哥地图。姑且称之为“温泉城”吧。 在温泉城的周末,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斗牛。

下午五点钟。太阳西斜,号角响起,斗牛就要开始了。喧闹的斗牛场霎那间沉寂了几分。墨西哥男人多数戴着牛仔草帽,烟雾缭绕在他们黝黑的面孔之间,气喘吁吁的小贩们举着盛满啤酒的大杯子上下奔忙。最前排的贵妇人们则有的戴着华丽的头饰和宽沿帽自然还有戴着黑色的长手套,有的则是完全的现代装扮。这座城市虽然位于墨西哥中部的高原上,离美国隔着几百英里的山岳,但显要人物们的时尚则完全不输巴黎、马德里等大都市的潮流,而且,她们面前摆放的成束的石竹,鲜艳欲滴,散发着古典的诱惑,正急切地等待着摘取花束的勇士出场。
我坐在州长身后的座位上,视线极好,屁股下只是粗糙的水泥台阶,虽然编着号码,但大家仍然挤的很紧。坐在我旁边的塔丽来自迈阿密,随她的丈夫曼维奥来墨西哥开会,也就与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斗牛表演。别看塔丽是位魅力四射的年轻女士,没想到当我问起她看斗牛的经历,她兴奋地告诉我她在西班牙和墨西哥已经看过十几场斗牛了,仍然乐此不疲。这可好极了,我平生第一次观斗牛,有这么一名斗牛场上的超级”粉丝”来做我的翻译和解说员,当然就更加非同寻常。
盛装的斗牛士出场了。塔丽告我,每场斗牛都是由四位斗牛士表演,每人要斗两头公牛。今天不寻常的是有一位勇士远来自于西班牙,值得特别期待。我远远地望去,看到的是四张年轻英俊的面孔,走过阳光照耀的场地时,其中三位斗士锦缎和金线织就的华丽的服装闪耀着光芒。而那个身材挺拔穿着蓝色礼服的小伙子,气质尤其优雅不同。四位帅哥,在场内一字排开,摘下帽子,挺胸腆肚,优雅地向观众致礼,赢来一片热烈的欢呼。塔丽兴奋地告诉我,那就是西班牙骑士帕博罗,他的马与他一样英俊;另外三名斗牛士都来自于本地,穿绿色衮着金边礼服的是奥乞瓦、穿黑色礼服的是马西亚斯,个子不高穿红色礼服的那位叫赛哈斯,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年才十八岁,但在西班牙刚有过出色的表现。说到西班牙,我告诉塔丽,2001年我到西班牙时专门打听怎么看斗牛,但遗憾的是,斗牛是有季节性的,当时为夏天,没想到居然在墨西哥看到了斗牛。塔丽说,其实不仅西班牙和墨西哥有斗牛,法国的南部和委内瑞拉、加勒比等不少的拉美国家都有斗牛表演。但起源则是西班牙。我想大概很多中国人都读过或听说过海明威那个老头的小说,以为斗牛归西班牙所独有,没想到,上当了。

斗牛士可以满天飞,但公牛则只能来自本地,塔丽告诉我,今天要出场的8头公牛都来自温泉州。这里可是出骏马和公牛的好地方。

场地终于空了下来,一个小伙子举牌出场。“嘿,相,让我来教你如何看斗牛”,塔丽指着那块牌子,这是公牛的名字--FUNDARDO,旁边的是它的编号,那是它的重量,不到500公斤,属于一般般的块头。”塔丽有些不甚满意。但我想,以重量算,一个斗牛士要对付重量差不多十倍于己的对手,让我们看吧,结果会如何。

人们屏住了呼吸,FUNDARDO, 一头四岁多点的公牛兴奋地冲进了场地,平整的沙地被它四蹄抛出了一溜烟。咚的一声,公牛撞在正对面的护板圆圈中,象是正中了目标。FUNDARDO大概对自己的威风非常满意,抬头巡视,发现周边的护板后伺伏几个晃动的人影,还有令它愤怒的红色披风。它追逐着每一块披风,但这些狡猾和胆小的身形每次都迅速地躲入护板后面,让它的锋利的额角每每扑空,撞在护板上咚咚作响。FUNDARDO正有些厌烦这场游戏想歇一会儿了,却忽然听到号角响起,另一侧的大门洞开,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长矛手摇摇晃晃地进入了场地。他们的马浑身被厚厚的铠甲遮住,大概太重了,那马都快挪不动步子,更可笑的是马的眼睛居然是被遮住的,见到我公牛不仅不躲到一边去,还听凭两个骑手慢悠悠地向我示威。骑手特制的马镫也是红色的,这可是FUNDARDO自小被训练要追逐的颜色。公牛发现这一目标当然不肯放过,全力地向骑手的冲去,先撞他个人仰马翻再说。但是,它没有注意到骑手高举的长矛,已经在它撞向挂甲马的同时猛然地刺向它的颈背――这是公牛心脏的位置。公牛不顾疼痛,继续用角死命地抵住马的肚子,但即使它锋利的双角也刺不透厚厚的铠甲,那马惊恐万状却不知发生了什么。围着场地迅疾地转圈,公牛和马沙地上踏出一片了深深的脚印,FUNDARDO终于打算放弃。骑手也趁此拔出了长矛,血从公牛的背上流淌滴落在黄沙上,它有些不知所措,踌躇着要不要再次攻击。号角又一次响起,两个可笑的重甲骑手,趁机拨转马头溜走了。这时,原来躲在护板后的几个身形出现了,他们似乎胆子大了起来,一个为首的家伙红色的披风居然举到了FUNDARDO的面前,它自然的低头抵将过去,没想到却抵了个空,围着那锦绣身形打了个转,再抵,还是空的,那就再来,血都蹭到了那身锦衣上,前蹄都要踏空了,但还是没有抵上;引起全场一片轰动和喝彩。它不知道,有个美丽的女生兴奋地向中国人说,连续三次,斗牛士都没有挪地方,太精彩了。它只知道,自己已经无处躲藏,只能再次地攻击。但那挑动着红色披风的是一把锋利的剑,它面对的是一个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接受十年训练的杀手。斗牛士赛哈斯,已经看准了时机,拿出了两只短矛在Fundardo 稍疲惫的时候,跳起双脚,从正面把短矛猛然刺进公牛的颈背,疼痛的公牛猛然跳起,利角闪电般地与赛哈斯的前胸错过。全场一片欢呼。公牛追逐着斗牛士,迎来的又是两只短矛插入心脏附近。公牛已经开始疲惫虚弱,失去攻击的欲望,脚步踉跄移动缓慢了。但此时周边又是多个红色的披风晃动,引诱着它的攻击,出更多的血,更多次地扑空。斗牛士已经准备结束这场游戏了。一把更加锋利的短剑递到他的手中,这是最后杀戮的利器。但观众还要欣赏他的勇气和技巧,用大声的嚷叫制止了他,再给FUNDARDO几个回合的挑逗和回避吧。大家几百年来欣赏的就是这场不变的游戏。但最后的一击终是要到来的,赛哈斯踮起了脚尖,这头公牛比他自己要高一些,现在是决定两个生命命运的时刻,虽然他的胜算要高的多,但任何错误也将致命。他左手的披风再次引诱公牛,向下一点,让公牛低下头来攻击,露出已经中过长矛,插满标枪的心脏部位。利剑猛然刺去,公牛进攻的蛮力,只能让利剑刺得更深, 它的前蹄已经发软了,眼睛尽管愤怒,但已经虽生命的离去而黯然,它已经无法再进攻了,听任这个小个子的家伙站在它的面前,双手举起,按下,似有魔力。这是斗牛士与公牛最后的告别,这十几分钟内,他们共同在万人面前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然后面对的是不同的命运。公牛倒下时,无数的白手帕伴随着乐声在观众席上晃动。塔丽告诉我这是大家向裁判表达对斗牛士的首肯。“一只耳朵”,她只那凑近我的耳边大声喊,“是非常精彩,两只耳朵,更加精彩;但更精彩的是尾巴, 最高的境界是耳朵加尾巴”。我弄不清,她的意思。她有些着急,指着看台的高处,一位老年绅士正从他的座位上郑重其事地站起身来。稍等待了片刻,似乎在确认观众的反映。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只手绢来,高高举起接着另加了一个向下的手势。“哇,这是最高的奖励了”。塔丽感叹,“相, 我这么多年还很少见到这么高的奖励,给你赶上了”。 这是我才明白,耳朵和尾巴原来是起到奖杯的作用,果然赛哈斯高举起从公牛身上切下的耳朵和尾巴时。全场雷动。草帽、水壶和其他物件纷纷投入场内。小伙子围场致意,躬身把这些物件一一掷回,这是斗牛场上的礼节。 最后他走到观众的首排的贵妇人面前,把自己的胜利品――公牛FUNDARDO刚才还在愤怒中摆动的耳朵和尾巴躬送给女人――这大概还是唐吉诃德时代的遗风,然后他拿起回赠的鲜花,走回场内。高举双臂猛然抖动,鲜红的花瓣纷然坠落,覆盖他脚下的黄沙上,引来观众们又一次地喝彩。

在大家欢庆的同时,两头骡子被赶进场地,见到公牛的尸体,骡子惊跳,试图逃开,几次又被拉回,才总算套上了铁环,拖着无耳无尾无生命的FUNDARDO迅疾地离开。见我有些怅然,塔丽比比划划地告我“相,别操心,它会被拉去肉类加工场的,做成牛排和汉堡的”。

我是不该为FUNDARDO操心。它不过是一头表现出色的公牛而已。今天的表演,8头公牛中,另有三头象它一样兴奋好斗,结果是被更精彩地刺死,失去耳朵(当天再没有出现尾巴级的奖励);那四头不怎么兴奋的公牛,则给斗牛士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当斗牛士马尔西斯无奈地举目望向观众时,那头原来任他怎么挑逗也不愿攻击的公牛瞬间抓住机会,把他顶翻在地,并在他的身上疾驰而过。我们都以为他受了重伤,能保住性命就该不错了。但十几分钟后,他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场上,锦衣改成了白衬衣,虽然有些勉强,但仍然完成了他的任务。散场后我们正巧与他的面包车并行,我们的司机摇下窗户询问情况,那辆车的门忽然拉开,小伙子向我们致意――看我没事。

斗牛,是一场拉丁语人民的狂欢,是一场有程式的游戏,是凭本能的公牛和训练有素的斗牛士之间不均衡的较量,是职业骑士们向女人展示风采的机会,也是从牧场和烟酒贩子等人们的商机。但我在墨西哥的高原看到的与心灵印记中海明威在西班牙描述给我的斗牛显然是两回事,也许我根本就看不到海明威式的斗牛,因为我没有海明威的眼睛和心灵。





2007年11月8日星期四

第二次穿上了晚礼服

今晚有幸在华盛顿的Willard Intercontinental Hotel参加了美中政策基金会的主题为“China in Washington”的年度晚宴(gala dinner)。邀请函上注明了Black Tie (黑领结), 就正经八百地在办公室的对面租来了一套燕尾服。其实在北京时也常收到附着此类着装要求的邀请函,但从来都没有特别留意,穿着平日办公的西装领带就足以应付场面了。而且在京的各国老外也甚少整套晚礼服盛装出席的。到了“美京”,方才发现此类盛宴多数仍然保持着古典风气,对着装和程序毫不含糊(就像人家对一二百年前建的房子总舍不得拆一样),带动燕尾服出租的生意也常盛不衰。赴宴前用了十五分钟才手忙脚乱地把一套衣服穿上,老板还特意送了套金光闪闪带国会穹顶标志的袖扣,费半天劲才带上,终于神气活现地走进了酒店。见到了很多各方面的与中国相关的朋友。同桌的两位美国老先生一位自1973年中美互建联络处时即已经在北京工作过,曾任过公使;另一位则是当年的驻华武官,对国防大学和北京的几个特色餐馆熟门熟路。跟这两位老先生聊聊往事,颇感中美之间其实是颇有一批高人的。可惜没有来得及与对面坐的中国驻美使馆的公使聊聊。今晚先发表讲话的是当年驻南使馆被轰炸事件发生时驻华的萨瑟兰大使,见到他时令我想起他在全球媒体上从使馆窗户上露出的愁眉苦脸的照片,及自己在波士顿“皮卡的广场”参加中国学生冒雨抗议集会的场景来。但今晚萨瑟兰大使则是满面春风,晚宴末了他隆重介绍了中国的周文重大使出场。周大使以2008年的奥运为主题向来宾详细介绍了奥运会的情况,从福娃到奥运理念再到售票情况,可谓面面俱到,内容其实有些枯燥,但经过周大使幽默风趣的讲解,来宾笑声连连,结束时更是掌声热烈。这是我第二次听周大使介绍中国的情况了。上次是小范围的午餐会,也是印象颇深。希望中国的高级外交官都能有周大使的气质风度和流利的外文,中国在海外会广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理解。

周大使讲话中使用了很多多媒体演示。令我稍感遗憾的是某些片段的画质在大屏幕上显得不够清晰,有个别的英文单词还出现了拼写错误,被大使当场纠正过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建议中国使馆演示文稿的编辑方面还是应该由更专业的人员再把把关。其实中国政府的所有部门都应该在对外的公共关系方面提高专业水准。中国既为泱泱大国,在对外交流的细节方面就应该更重视,应该体现出专业的水准来。就像我等虽为“会托”但遇到该打黑领结的场合,还是要入乡随俗。


既然标题用的是第二次,自然就应该顺便交代一下何为第一次。那还是9月初在华府参加了美国伤残军人协会的一个年度晚宴,那场活动是在美国建筑博物馆的华丽大厅举行,劳工部长赵小兰发表了动人的讲演,我还有机会攀谈了两句,整个场面可谓盛大。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着晚礼服出席,可谓大事,但当时感觉总有些不对劲,回去后细察,才发现租来的那套衣服有个扣子掉了,我其实是拧着前襟登人家的大雅之堂的,当时不禁哑然。

有效公共政策的七条原则- 一家美国保守智库的视点

原则一:自由(free)的民族并非人人均等,人人均等的民族一定不自由(free)。(对此,我存疑,同意均等并非最求的目标,但人人拥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安全权利则应该是任何自由和文明社会的目标)。
原则二:属于你的,你自然倾向于关心;不属于任何人或者属于所有人的,自然会趋于失修,颓废。(想起了荒唐的人民公社和因饥饿而死亡的同胞!)
原则三:成功的政策需要我们考虑长远的效果和所有人的利益,而不是仅考虑近期的效果和部分人的利益。(想想我们无数的政绩工程和急功近利城市规划)
原则四:如果你鼓励某事物,结果往往是得到过多;如果你限制某事物,结果往往会得到过少。(令我想起中国的人口政策)
原则五:花他人的钱财,没有人会象花自己钱财一样仔细。(下次你听到某人提议加大公共开支来改善民生,请先问问如何保障这些开支的过程透明和真正实现社会福祉的最大化,花错了如何问责)
原则六:只有先夺于某人,政府才可那给予另外的任何人;如果一个政府强至可以如你所愿,给你所希望的一切,这个政府一定强至可以夺取你所拥有的一切。(地球人都知道,不用我再多说了)
原则七:有自由(liberty),才可能有这个世界的大象万千。(好像马克思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大学里读过,记不清出处了)。

此次旅美期间,在深受汽车业衰退之苦的密西根州参加了当地商会主题为“寻求未来”的主题年会。会议期间,当地的一家Mackinac 公共政策中心给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小小卡片,上面提出了有效公共政策的7项原则。该中心虽只是偏居美国一域,观点趋于保守的地方公共政策智库,但这7项原则令我深有共鸣。我把这张卡片随身携带旅行,一直在等一点空闲时刻能做一次“文抄公”,把这7项原则分享于国内的朋友。括号内的是我的一点小小心得。

会上,该中心的主任还发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演讲,报告了该中心对密西根州政府推行的一个包括补贴措施等促进就业的项目的评估报告,结论是该项目基本是失败的。做为外来的观者,我对他们的研究方法也很感兴趣,因为基本都是客观数据,政府究竟花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效益,所有数字一目了然。而且政府代表也尽可以当场表白,纳税人的这笔钱究竟花得是否冤枉。有意思的是,这个研究项目居然是政府自己支持的,结果可以说是打了政府自己的嘴巴。但除了我这个外人,与会者们对此并不惊讶。联想起中国的各级政府也进行了无数的公共项目(比方说各地开花的大小经贸展会),但是还很少听说哪个项目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的并把结果公之于众的。

这里要特别声明版权是人家的,为避免我的曲解,原文回头我再补充上来。感兴趣的朋友尽可批评。也可以访问该中心的网址www.mackinac.org

(翻译这个“豆腐干”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的是两个关于“自由”的英文词汇:free 和 liberty的中文表达. 印象中只有哈耶克的“论自由的原则”的译者对这两个概念有很好的辨析。国内的朋友不妨翻看一下。我们所热爱的中文在表达liberty 这个概念时,不巧显露出我们政治文明的贫乏。)既然是人家的语言,这里索性把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罗列出来,供参照:

liberty:
The condition of being free from restriction or control.自由:从约束或控制下解放出来的状况The right and power to act, believe, or express oneself in a manner of one's own choosing.独立自主:自己独立选择行为、信仰和言论的权利和能力The condition of being physically and legally free from confinement, servitude, or forced labor.See Synonyms at freedom自由:从囚禁、奴役或强制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身体上和法律上自由的状况参见 freedomFreedom from unjust or undue governmental control.自由:从不公正的或非法的政府控制下解放出来A right and power to engage in certain actions without control or interference:自由权利:不受控制或干涉地从事某些行为的权利和能力:the liberties protected by the Bill of Rights.受《人权法案》保护的权利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博客挪地儿了

原来我的博客开在新浪上,毕竟是中国人的网站,我的文章是中文的,读者也都是中国的朋友。边发边浏览其他博主的文章,也是莫大的乐趣。但是当身在国外时,我深受困扰的是新浪博客的访问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发表和修改一篇文章,都是对我耐心的考验和睡眠时间的剥夺。所以决心把自己的博客改在了“谷哥”上了。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当你无法忍受原来所处的环境时,还是一走为上。是为挪地儿的宣言。

原来的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ksg 欢迎访问